工业崛起离不开政策扶持 中国怎样打造2025中国制造?

2017-01-03

中国数控机床网讯: 前不久,市场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在多个论坛上发表演讲,炮轰产业政策,并以光伏等行业为例称,“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并且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政府不应该给任何产业、任何企业吃偏饭”。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则提出产业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个月,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2016世界浙商上海论坛暨上海市浙江商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那么,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用产业政策或计划经济,以及其他方式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让我们从历史中去寻求答案。

英国崛起得益于国家政策

人类工业革命最先爆发于英国,但最早爆发工业革命并不意味着英国是在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的状态下完成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其实,英国工业的崛起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保护。以在当时属于高科技的纺织业来说,当年英国的纺织业工厂的竞争对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处欧洲的荷兰、法国;另一类竞争对手是中国、伊朗和印度。更关键的是,在美观、手感、质量和价格上,英国的本土纺织品和国外进口产品都有差距。

在此情形下,英国并没有放弃发展纺织业,反而以政策和国家力量扶持本国纺织业的发展——先是在光荣革命后完全停止进口法国和荷兰的毛纺织品,并在1699年通过《羊毛法案》,保护本土纺织业。在1700年,英国议会又立法禁止从印度进口棉织品,而且法令严格到即便只有一根面线由印度制造,也在禁令的范围之内。即便到1812年,英国还对从印度进口的花标布征收高达71.7%的进口税。

除此之外,英国还武力入侵印度,并强制规定一定区域内的印度纺织者只能把纺织品卖给特定的英国商人,从而使英国商人可以肆意压价,进而导致印度纺织业萧条,使原本欣欣向荣的纺织业城镇出现了逆城市化和大饥荒,最终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对于因大量进口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商品导致贸易赤字,英国的应对方式是向中国输入鸦片,以及动用国家暴力机器挑起鸦片战争……

英国之所以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得益于强大的海运能力和造船业,然而在十七世纪,海上霸主并非英国,而是荷兰。为了扶持本国造船业和海运,立法规定只要运输英国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本土的工业品,就必须用英国船,商船的船长必须是英国人,四分之三的水手也必须是英国人,不仅对英国及其殖民地体系内是如此规定,即便荷兰、法国要把商品运到英国和英国人做生意,也必须要求使用英国船运输货物……最后,更是不惜用四次战争终结了荷兰的海上霸权。

实事求是的说,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成就是建立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政策引导的基础之上的,亚当斯密鼓吹自由贸易,仅仅是英国取得工业领先地位之后,希望通过自由贸易从后发工业国或农业国剪羊毛而已。

法德工业崛起大多离不开政策扶持

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如此做派,那么,那些在英国之后崛起的工业强国又是怎样呢?

在工业上,紧随英国之后的是法国,而法国之所以能成功并非遵循自由贸易或自由市场经济,正相反,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还导致了法国经济的崩溃并诱发了法国大革命。

吃一堑,长一智,此后法国执政者意识到向英国开放本国市场是愚蠢而荒谬的,对于亚当斯密的理论,拿破仑就不以为然,并以刺刀为后盾极力推行自己的大陆封锁体系——在1806年—1807年颁布4个敕令宣布封锁不列颠诸岛,在1807年10月发出的敕令甚至宣布任何商品必须有原产地证明,确属非英国及其殖民地产品,方可进入大陆;一切中立国的船只凡曾在英国靠过岸的,货船一并没收;曾屈服于英国的中立国船只即视为“已剥夺国籍”,可予捕获。

在将英国逐出欧洲大陆的同时,拿破仑在法军占领区推广《法国民法典》,用暴力解放了封建庄园中的农奴,将封建生产关系全部砸碎,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而代之,使相对落后的法国工业获得了廉价劳动力、庞大的消费品市场和丰富的原材料,加上拿破仑在历次战争中掠夺到的财富,使法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发展的良机。

法国工业的崛起离不开国家大政方针的保驾护航,德国工业革命更是国家政权积极干预的结果——德意志各邦政府充分发挥了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推进工业革命。比如,建立起德意志关税同盟,实行高关税政策将英国和法国的工业品挡在国门之外,再比如以兴办国营企业,资助私营企业的方式帮扶产业发展。

正是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干预,创造了德国工业的奇迹——在1830年,德意志的工业人口占比仅为不足3%,依旧是一个农业国,至1870年,德国煤产量达3400万吨,生铁产量达139万吨,钢产量达17万吨,铁路线长度18876公里,德国工业一举超越法国,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3.2%,而这也为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中取胜奠定了物质基础。